得獎作品EXCELLENT WORK
優等
2018 一般大學組-散文類
愛的運算
作者:林芸懋學校: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
指導老師:陳淑姬學校:國立成功大學
  長大之後,她發現這個世界用分數來評斷每個人的高低優劣,而標準是社會訂下的──統一、公平、不可質疑。比如說,成績好,在學生的標籤加五分;頂撞師長,在學生的標籤扣三分。零零總總加起來,每個人就拿到了一張成績單,對世人昭示著自己的價值。
  這形塑了她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方式:加減。她變成了一個很在意分數的人,非常關心她的成績、她的科系排名、她的名次。事事都與人相較,在意任何評比,熱情參加各種足以證明自己的比賽研習,為的也只是彰顯自己可能存在的一個價值。
  但她卻時常感到挫折。因為常常失敗,因為做不到更好──或者說,不如別人那麼好。她用加法來看別人,他們一個一個亮麗的成就越疊越高,到了一個她無法企及的高度;而她做不到的、未得到的卻越來越多,因此她給自己減掉越來越多。
  四捨五入下來,她得到一個慘澹的分數,並得證:她是一個不夠好的人。這個認知像是成績單上的數字那麼單薄,簡略的定義她自己,一個並未有多大存在意義的、趨近於零的小數。
  她其實也想要努力的,但別人是昂揚的等比級數,她卻是一串緩慢前行的等差數列。明明一開始站在相同的起跑點,現在她卻只能匍匐在地上,仰望他們已經築起的高塔。當然,也有在完成一件大事後,肯定自己的時刻,但這樣小小的喜悅,卻在志得意滿的抬眼看別人的剎那,赫然發現雙方的天差地別,發現自己原來只是個收斂數列,無論怎麼努力,都還是在原來的定數一前後擺盪。
  或許一切都是排列組合的錯。她想。當初她就選錯了。當初她就應該要選擇一些足以賺錢自立的白領科系──剛剛那個進來與母親聊天的書商才說了,念文學很好,但念一點商學院更好,或者修一點教程,當老師很安穩呢──而更久以前,大家都讓她去試試看念點自然組,以後也許能夠成為個醫生、一個工程師之類的,那種在社會評價中會得到優等的科系。
  可是,大家如果都那麼一致,這個社會就太無趣了──明明大家原本都是不一樣的形狀,譬如五邊形、六邊形、三角形──卻都被同樣的標準要求,要成為一個圓滑而友善的圓形,這樣真的是對的嗎?要求大家都一窩蜂地變成一樣?這是埋藏在她心裡的一個反骨想法,但她卻不夠堅強,仍然有時隨波逐流,想要把自己原來的稜角硬塞入圓框,因而擠出了許多憂鬱與淚水。她想她大概原來是個四角形的海綿,傻傻的,直愣愣的,隨手一壓便能壓出一堆水來。
  這樣不好。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?她對自己的不滿意,就跟循環小數一樣無窮無盡。而父母對於她的隱隱不同意,也是另一串鋒利的循環小數,雖然不明顯,但卻在無數個日子裡偷偷地、持續地刮傷她,尤其在她再一次投稿失敗的時候。
  她有時候覺得,她和父母是兩條平行線,無論個性或是選擇都天差地遠。她並沒有想要成為一個老師,也不想成為一個醫生,她只想要試著用筆寫出一條生路,卻這麼困難。她明明是她父母的孩子,但兩人各給予的結果,不是 1,也不是。她是一個自成一格的數字。她想起那句英文俗諺“The apple doesn't fall far from the tree.”。那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意思。她想她大概就是那顆迷路的蘋果,滾落到太遠的地方去了。不然為何會這麼不一樣。
  她覺得很累了,終於想要放棄這條跌跌撞撞的路,但她的父母卻在這時候溫柔的把她抱起來,他們的手是溫暖包裹她的絕對值,無論她已經把自己減成怎樣的負數,都因為愛的暖流而變成正數,給予她繼續跌倒的勇氣。她發現,她的父母是圓心,雖然她可能滾落的太遠了,但親情卻拉長成一條堅固的半徑,讓他們終究得以組成一個完美的圓。
  母親說:「排列組合起來,妳的未來有無限多種可能,而每一個選擇,都許諾一條可能的路。妳到現在,一路做了這麼多選擇,雖然不像其他人一樣,但也已經把自己活成一個獨特的結果了,不是嗎?」
  父親說:「妳的人生就是妳自己決定出來的,千萬分之一的機率,不是很好嗎?何必一定要和別人一樣?看看妳自己有的還不夠嗎?都已經努力到這個地步了,真的要放棄嗎?」
  於是她發現原來她的父母是這樣無條件的包容她,把她置於他們的傘下,等著她倦怠跌跤的時候把她扶起來,給她鼓勵。因而她終於也能對自己寬容一點,用乘法來看自己,而不是用除法,把做到的除以自己夢想的。因為她還有很多愛她的人、願意包容鼓勵她的人。他們的心都和她的心緊緊貼在一起,就跟緊緊相繫的∞一樣,讓無限大的愛源源不絕地湧出來,彼此就能繼續走下去,走出每個人千
萬分之一的獨特性。
留言區
暫無留言